凯时

城隍文化

谈雍正御书“永佑畿甸”与“神昭海表”

  我国是一个多信仰的民族。各种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息沉浮、推陈出新。从一般的百姓到帝五都对民间神信仰崇拜,但目的不同,民众是一种思想寄托,帝王是顺水推舟达到统治的目的。
  雍正帝御笔的“永佑畿甸”和“神昭海表”是分别为城隍和妈祖题写的。城隍信仰是民间一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做为正直、勇猛、守护、庇佑城郭的神祗。妈祖信仰则是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保护平安的以护水为主的神祗。虽然,城隍和妈祖是两种信仰,但其所涉及的民俗、信仰文化社会功能等内容都有内在的联系。
  历史上,城隍信仰比妈祖信仰发祥早,唐宋以前,城隍信仰比较普遍,并且不断演变、推进,而妈祖文化在宋代才发祥,但是到――元、明、清时,妈祖信仰已发祥传播,凡有江海溪河的地方,几乎都供奉妈祖。到此时城隍信仰与妈祖信仰几乎可以相提并论,特别是雍正帝既为城隍题写,“永佑畿甸”也为妈祖写“神昭海表”。
  雍正帝在获帝王之后,也与各代帝王一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社会管理,努力进行统治社会的工作,特别是为了从思想上统治民众,使民众服服帖帖地服从统治,利用民众信仰,拢络民心,如大兴土木建造寺庙,褒封神祗的“职位”。雍正帝对城隍信仰还进行研究,老论过城隍演变之始末,其在《重修都城隍庙碑记》中就记载了其具体研究的内容“城隍之文”,始著《周易》,其丽于秩祀,盖缘伊耆八蜡之水庸。主春秋传,郑礼四墉、宋用马四墉,而其说差备。自时厥后,历代正史未有明文。欧阳修《集古录》采李阳冰《城隍神礼》,亦云礼典无之。间考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北齐慕容俨镇郢城礼城隍祠,则唐以前庙食,故有援据。今天下自县而州而府而省,莫之立庙,而都城隍庙尤天下所会归,不与他等。往往以统隶殊制,即封号品数视之。雍正对前人在城隍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还对城隍的产生作了历史性的论述:“然神之所以,为御灾捍患,与国之所以崇德报功,其义等尔。以闻里闰之亡, 禳趾错,詹詹然求神于人,尸祝告语日:“前摄者忠肃于氏,后代者忠愍扬氏也。彼言之近凿,正与鲍至《南雍州记》以肖相国庙为城隍神略同。抑不思于、杨、故明荩臣,兹庙创自金元时,果谁氏之司耶。比岁尝敕工官缮堞睿濠,俾崇者芘安居,深者衍润泽,庶几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样,既考论了城隍源流之脉络,又指出先后成为北京城隍神主的于谦与杨继盛是出自民间并非官立。雍正帝除认真研究外,还花费大量资金屡次兴修,使城隍庙“恢宏巨丽,视昔有加”。在都城隍庙有雍正的“御制碑文”殿中有雍正帝手笔“永佑畿甸”匾。有对联:
  保障功隆,俎豆千秋修记典,
  邦畿地重,灵威万国仰神明。
  这就看出雍正对城隍信仰的重视。但对妈祖信仰也更重视。由于清统一台湾后,要管理台湾采取了重要的措施,就是利用民众信仰,除褒封妈祖、颁昭祭祀外,还自己亲自进行开展工作。清代本来就对妈祖很重视,在康熙褒封妈祖的基础上,雍正帝对妈祖售价然民间的作用更加注重,如在康熙的最后年间,台湾的朱一贵起义,给了清朝政府沉重打击,这是由于清朝在台湾采取了一些岐视异族的制度,严酷统治汉族。朱一贵乃郑成功的旧部将,郑政权归清以后就归隐。因清廷的压迫,迫使朱再次举旗起义。义兵揭竿而起,一呼百应,不久占领了台湾的大部分地方。清廷急忙调动大陆军队赴台镇压。当时蓝廷珍、蓝理一班人利用妈祖在民间的影响作用,结果使朱一贵起义兵兵败如山倒,不久就被清兵一举击破,整个台湾重新控制在清廷手中。不久,蓝理奏请朝廷,申明消灭朱一贵起义,完全依靠妈祖保佑,因为朱一贵兵大都是妈祖信众,清兵就打着妈祖的旗帜“妈祖到,谁敢不从”就这样,利用妈祖破了朱一贵。后来蓝氏报奏朝廷请求朝褒封,已到雍正当帝了。于是在雍正四年,雍正呈亲笔御赐“神昭海表”,还颁昭打复制三块,一悬台湾,一留厦门,一荐湄洲。这就是雍正御赐匾额“神昭海表”的来历。
  雍正帝之后乾隆也对城隍重视。乾隆在继承雍正对城隍信仰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加主张城隍应恢复原形。还要具体到人头上(神主)如乾隆在《重修都城隍庙成因诣檐礼诗》中说:“福民育物受 长,岂在追封候与王?八蜡永庸垂义古,六爻消息溯名祥……功著保 同社稷,讹传得氏是于杨……”为“城隍”正名,否定过去加封爵号的做法,同时明确肯定了城隍与社稷同样重要。
  雍正和乾隆为什么要对城隍信仰如此重视,不但研究,还要进行评价和结论。终究是为了统治而进行的。原来,早在明朝朱元璋攻打南宋时,金陵王“天下第一刀”赤福寿深知元朝天数已近,生死不降,就是城楼提刀斩断自己的头胪,结果头胪掉到城下而身依然挺立不倒。朱元璋连忙下跪称封赤福寿为“天下都城隍”;赤福寿尸身才倒下。朱元璋得天下后就到处封城隍为“显圣王”、“贞佑王”等,这样城隍信仰就成了官的形象,官有草官、贪官、污官,而老百姓心中的城隍都是清官、好官,这些好官、清官,多有被朝廷迫害,如于谦、杨继盛等。到雍正、乾隆年间,朝廷的城隍与百姓的城隍载然不同,朝廷的城隍神是官吏权力的表现,而百姓的则是忠正、勇敢的象征和希望的寄托。无论是遇到困难或是天灾都有求于城隍。有时连人遭冤都要祈禳于城隍。如康熙十九年,翰林偏修陈梦雷就呈状于都城隍,祈求城隍显灵为其照雪平冤。这样城隍的功能就不断扩大。如何利用这一民众信仰的力量,乾隆九继承康熙和雍正的优点,再一次要把城隍信仰恢复到城隍之古义而神之的 子上。
  康熙、雍正、乾隆都对城隍进行了研究,推崇兴修庙宇,同样,也对妈祖信仰进行了多次的褒封;在清统治的前期正好是明郑与清对抗时期,特别是收复台湾时,由于台湾大都信仰妈祖,就大做妈祖文章;平海的“师泉井”澎湖之役中的“妈祖助战”都是为了政治需要,而应运而生的故事,清褒封妈祖最多时达64字之多,最高封号为“天后”爵登峰造极。施琅、姚启圣等大兴土木,修建妈祖庙。施琅在收复台湾后,把郑克爽的府第改为“天后宫”,以表明清朝朝廷重视妈祖信仰。
  清朝与其他朝代一样,为了统治社会,把民间信仰推崇,如对城隍和妈祖同时采取各种为法加以利用。这都是为了政治需要,到后来产生出了许多民俗现象,现在还有城隍与妈祖同祀一庙的情况。福建永泰、石狮的城隍庙都供有妈祖,台湾嘉义城隍庙也是妈祖与城隍同祀一庙。
  由于各朝代不断对妈祖信仰和城隍文化的促进和推崇,使城隍和妈祖信仰同时不断演变,但不管千变万变,都脱不出中国人的习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