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

城隍文化

一座城隍 一段历史 一种文化

  城隍:古称“水庸”,指城池也,如《礼记》:“水则隍也。庸则城也”。五代后梁曾一度改称“墙隍”,因避朱全忠之父名“诚”(与城谐音)之讳。墙指城墙,不悖原义。
  城隍神,俗称“城隍爷”或“城隍公”,被尊称为护卫城池之神。历代帝王对它加封爵位依据府县大小,分别封为帝王、公、候、伯等。到了唐宋时期,“城隍神”逐渐的被人格化,都是历史的真实任务,死后被奉若神明。诸“神明”生前必须是忠孝节烈、神技高超、造福民众等等的人。
  可见,在旧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无一例外皆建有城隍庙,也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充实的素材。历史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有的城隍文化保护的不是很好,有的就遭到严重的破坏。厦门城隍庙就是一个受到严重破坏的例证。这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也是一种文化的缺陷。厦门是经济特区,是闽南金三角地区之一,同样有城址,同样建有城隍庙,也是当地民间信仰之一,但是经历过历史的变迁。厦门城隍庙,已名存实亡。幸得有心之人吴天发居士为探究其文化,挖掘其特色,为厦门增添一旅游景点,故出资重建厦门城隍庙。现仅存厦门市南普陀旁边的南华路11号之二的厦门城隍庙。
  第一届国际城隍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一个具有国际性、文化性和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厦门城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具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可乘此良机与国际城隍友人共同讨论研究,使美丽的厦门再披上一层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之城,以此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厦门城与厦门城隍庙
  有城才有城隍,凡有水的护城壕称“城池”;没有水的护城壕称“城隍”。厦门市,据周凯修《厦门志》记载::清朝才开始称“厦门”,明为“中左所”。在明初即建有城,实际上建城后即出现“厦门”名称。
  据《鹭江志》、《厦门志》。《鹭江志》由薛起凤、杨国春、黄名香三人纂修,成书于乾隆31-34年(1766-1769年)。现只知荷兰存有残本,厦门大学图书馆有复印本,缺卷三、卷五。《厦门志》由周凯纂修,道光12年(1832年)版本。
  据《鹭江志》中薛起凤的《总论》说:“其为泉之门户,鼓曰门也。… …此则鹭江之大概也。”可见直到300多年前,厦门城还称鹭城,在《鹭江志》中,有鹭城、鹭岛、鹭江、鹭门之城等。原因由厦门岛形似鹭,或古代白鹭栖息之地。民间传说:厦门是泉州府的对外门户,因在泉州南方(即“下”方),故称“下门”,雅称为“厦门”,这应为明朝之事。
  在《鹭江志》之后60多年的《厦门志》中,曾记载:“厦门,宋嘉禾屿,名曰中左所,同安县十一里的一里耳”(周凯《厦门志.自序》)。又卷二载:“宋为嘉禾屿,属泉州府同安县。宋名嘉禾里,以产嘉禾得名,统绥德乡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离(同安)县城六十里,水程七十里,在县南海中,广袤五十里。元因之,立个户所。明为中左所。洪武元年,定自京师至郡县皆立卫、所。是 年,汤和克福州,闽地悉平,泉州置卫、指挥,领左、右、中、前、后五个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二十年,江夏候周德兴经略福建,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置卫所当要害柞。城水澳为永宁所,领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又复设守御千户所,城厦门,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设守御千户所,亦隶福建都指挥使:(《沿革》)。
  据此,则可知:千户队卫所名,厦门指泉州的南方门户,后来才雅称“厦门”作为城名,此名非清朝才有,已有600多年历史。至于厦门全岛,明代应称为鹭岛、鹭江,也因此,厦门城又称为鹭城、鹭门之城。
  在《厦门志》卷二中曾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掌印千户黄銮重新所署及城”(《官署》)。这条材料引自《鹭江志》。可见300多年前的《鹭江志》,已知道分别千户所所署及厦门城。
  《鹭江志》附有厦门全图,后为《厦门志》所沿用,但图中“鼓浪屿”三个字,前者写在岛中,后者在岛上方,明显不同。在这图中,记城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外,中间偏北?有“提督衙”,东北有“玉屏书院”,东有“参府”,城内西南有“城隍庙””和“关帝庙”。
  关于“厦门城”的规模,《厦门志》记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造。周四百二十五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窝铺二十有二(《鹭江志》:城阔八尺五寸,垛子四百九十六)。门四,东曰启明,西曰怀音,南曰洽德,北曰横枢。各建楼其上,徒永宁卫中左千户守官军守御”。因厦门城只占厦门岛中间一部分,即今工人文化宫一带,为厦门岛的制高处。现尚残存一段城墙在工人文化宫后面。
  据《鹭江志》和《厦门志》所附“厦门岛图”标示,在厦门南隅有城隍庙和关帝庙。城隍庙即在今工人文化宫对面的厦门市邮电大楼和思明人民医院处。据《厦门志》转引《鹭江志》记载:“城隍庙与武庙相连,祀城隍之神”。
  据当年了解城隍庙的留瑞云女士(86岁)说:城隍庙正门朝海,即在今古城 西路思明人民医院之东面,原来地势较高,有19个左右台阶,上大门,有左边的烧金炉,以及立于石埕上的三块一丈多高的瓜代石碑,碑座为长方形有凹糟的石块。城隍庙大厅(庙的主殿)很大,后面直达今邮电大楼。
  在城隍庙大厅中,正中后祀城隍庙正金身,前有带块玻璃遮住,不让信徒朝拜观看。玻璃前有江头相公立二尊(境主?),前为城隍爷二金身,三金身二尊,均坐像,前为供桌,左右有文武判官神像立尊,大(哥)爷、二(哥)爷神像立像二尊。在左右后边,有十二官司(十二生肖)青石雕立像共12尊,分立于两边台座上,每边6尊。在稍后处为一些杂神神像。
  城隍庙在1966年,遭破坏,所有神像石刻均不知移到何处,仅和尚“乌师”之女曾将三金身带往内地;刘瑞云及其邻人曾把城隍庙柏天公供桌下的石条取回当纳凉乘坐用。
  厦门成内城隍庙,以二月二十九、三月初一、初二日、三天作醮时最热闹。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大爷、二爷生日,需做醮三天。其他神则由信徒上香火,祭供水果、清茶、烧“寿金”奉祀。
  城隍庙住最后有“乌师”等六七个和尚(道士),又有一个管买香烛的老伯。其先后分别有三五个道士住在庙内。刘瑞云因丈夫陈廷芳(铜镭)是城隍庙道士,故知道以上情况。”在文化大革命“时,她所保存的经书、道服及法器等物,均遭操缴,没有遗留至今的。
  由于厦门城内旧有的城隍庙已废,现在厦门城隍庙市区仅存有南华路11-2号的城隍庙。此庙的修复是系祖籍龙海人吴天发因小时生病,在龙海城隍庙得到保佑救活,现感念城隍公德,遂于1980年在南华路11-2号住宅拨建“厦门城隍庙,因简就陋。庙门朝向大海,上额“厦门城隍庙”,门两边有一对木版油漆对联,左为“举念奸邪任你祈求无益”,右为“存心正直见我不拜何妨”。门中绘武将秦叔宝与蔚迟恭,左右为执绋文官或太监形象;内中为城隍坐像,系参考安溪城隍庙塑造,作戴帝王像,双手执笏。左右为文武判官的立像。左右壁绘有大(哥)爷、二(哥)爷,右前为签诗处,系采用霞浦的城隍者。
  一段流失的历史
  近几年来,经过省、市两级有关单位汇同专家慎密考研,得出结论:“厦门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27年,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仅存于厦门博物馆的有厦门城隍庙清朝道光六年(1826)十月的石碑,就是一个有力的左证(其拓本由厦门大学图书馆珍藏)。其次从厦门古制地图上看,城隍庙遗址地理位置于城内西南隅,既现今厦门邮电大楼及周围部分地区,另外,参考城隍庙附近居民回忆表述,该庙拆除之前,乃为二殿一坛二埕式结构。有围墙,总面积约650平方米 。并有陈登峰、林师身等道长主持教务活动。依此,可见厦门城隍庙在历史上切实存在过。而且曾经同全国其他地方城隍庙类似(如上海城隍庙等等)属道教活动场所。同时,据记载厦门城隍庙是厦门最早的神庙,明永乐间与厦门城同时兴建,对厦门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政治局势的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冲击,城隍庙殿堂及建筑相继被毁。其管理组织也因之解散。这种无序状态直接导致了于七十年代末期,厦门城隍庙在没有管理组织和负责人的情况下,其土地因建市邮电大楼而被占用的情况发生。直到现在,这一段历史遗留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八十年代初期。正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许是传统文化得以摆脱长期禁锢。并得到新生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原城隍庙遗留仅存的历史文物易地现南华路11-2号城隍庙。
  从城隍庙经历的历史阶段,也印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虽然有些由于历史的原因隐约中很难再去寻找。但是在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发掘、去研究。陆续的挖掘出了一些可作为参考的价值记载。
  由于厦门城隍庙的旧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隍庙的建立是由谁建立的,厦门城隍庙为何许人也?至今尚需进一步考证。
  城隍为城市的保护神,多由已逝世的英雄或名臣充任。人们希望他们的英勇能像生前一样,保佑百姓,驱逐邪恶。各地城隍的人物不同,虽然他们都是人鬼、已逝世的英雄或名臣。例如会稽城隍庞王为唐初大将;南宁、桂林城隍苏缄乃宋仁宗时的进士;杭州城隍周薪,为明永乐间浙江巡按使;上海有三城隍,即汉大将军霍光,河北省大名府人秦裕伯。清末爱国将领陈化成;北京城隍先为文天祥,后为杨淑山即杨继盛;镇江、宁冈、襄阳等郡,华亭、芜湖两邑、兰州等,均是纪信;此外苏州为春申君。济南为杨景文。福州,江阴为周苛,和州为范增。襄阳为萧何。昭江、南康为灌缨、鄂州为焦明,台州为庄坦等等。然厦门城隍神因历史的原因,城隍神为何许英雄,现在有几种说法。
  据考察,福州、海澄的城隍神皆为周苛。根据《茶香室四钞》卷二十。引宋与时《宾退录》载,楚汉战争时,刘邦命周苛守荣阳。有一日,刘邦被项羽围困在城中。纪信乘刘的战车驰出,引开楚兵。刘乘机突围。楚军破城之后,周被生擒。羽重其英勇,劝降道:“为吾将,以公为上将军。封万户侯”。周不从并讥项羽“非汉王敌”。项羽大怒。遂烹周苛,福州百姓认为周苛是一以身殉国的英雄,崇敬其勇敢精神和忠烈品质。奉祀他的英灵为福州城隍神,后分灵到海澄。因厦门与海澄较为临近。、根据有关的县志记载。厦门城隍神,最有可能是周苛其人。
  另一种说法是威略将军吴英其人。吴英自幼随父母居厦门。康熙三年(1663年)。吴英以王姓从军。历授守备,中军参将,中军副将总兵等职。在兴化总兵任上。率领陆路官兵随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征服台湾以军功擢四川提督,驻川十一军。施琅逝世后,调任福建陆路提督,继任水师提督。康熙十九年,因其治军有方。屡建功勋深受康熙帝赏识嘉奖他“笃实而明达”,授封“威略将军”,并御书:“作万人敌”匾一方赐英。吴英于康熙五十一年在厦门水师提督任上逝世。圣祖皇帝又追封他为“太子少保”。由于生前好行善事。人们都为建庙作纪念。现有《行间记遇》四卷存世。
  再者是陈化成,被奉为城隍神的厦门历史人物。上海城隍庙不仅以其历史悠久著称,而且还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果名世,在国内外皆享有盛名,那里供奉有三尊城隍神,其中有一尊是厦门同安历史名将陈化成的神像。
  陈化成(1777-1842)字业章,号莲峰,祖籍厦门同安,出生于金门县,在厦门长大,厦门草埔巷是其故居。由于他生平奉公守纪,治军严明,在工作上和生活方面,处处以民众利益为重,忧先乐后。受到民众的敬重。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期间在保卫上海的战斗中,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受到了上海人民的崇敬,死后被尊称为神。
  因考虑其具有厦门本土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被奉为城隍神的人,具有较符合厦门城隍神的条件。
  总之,厦门城隍神为何人,今尚不知道,还在进一步的考察之中。这样更有利于进一步的完善西城的历史与厦门城隍文化的发展变化,更进一步的挖掘城隍文化的底蕴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种信仰的文化
  城隍信仰文化在闽台两地流传已有千年历史,作为共同的民间信仰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普遍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引导这种文化,对于祖国的和谐,两岸的和平,具有很深的作用,特别是在与台湾关系上,如何增进两地之间的民间交往,将成为我们的重点。最近报纸报道了一则消息:“台湾民众到大陆福建旅游时,好象发现了新的世界一样的惊讶地说:“怎么这里满街上都会讲闽南语。”这种现象正是反映了文化之间交往的断层,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城隍文化,可不能闹出这样的笑话和无知。
  一、城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热爱祖国,反对侵略
  强烈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在城隍文化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上海城隍庙曾祀清代福建同安人陈化成,陈为保卫吴淞口,奋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击伤敌舰多艘,后因孤军奋战,英勇牺牲。广西南宁城隍庙祀奉宋代南宁知府苏缄,他敢于与入侵的交趾(今越南)军队作战,不幸以身殉国。
  2、守卫疆土、英勇捐躯
  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
  战国时代的春申君黄歇。封他为大将军,万户候因抗秦就越有功,即被奉祀为苏州城隍。五代时,南唐尤溪守将卢光与率兵来犯的闽将李仁达作战,奋勇御敌,决心与城工存亡。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他的4个儿子也跟随英勇杀敌。后来闽地尽属南唐管辖,朝廷下诏褒扬其功德,乡人亦在县城建庙,祀奉卢光尤溪城隍。
  3、 重民爱民,勤政善治
  浙江绍兴城隍庙供奉的就是勤政爱民,有功于世的大将庞玉。福建都城隍庙,除主祀西汉御史大夫周苛外,还列祀了自唐至明的十三位有功名臣,其中列于显赫地位的就是宋代名臣蔡襄。他两度出知福州,并经过福州转运使,曾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如兴修兴利,修复东湖,疏竣城内河道,下令植树等等,他还重教兴学,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并创办医院,以药济人。他所采取的兴利除弊、薄息养民、重视农业、发展工商、革除陋习、整顿风尚等美德,受到群众的广泛称道和爱戴,因此他死后,朝廷给他加增少师,赐缢总惠,闽人将他列祀于城隍庙,奉为神明。
  4、公正廉明,铁面无私
  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洪武中任大理评事,以善决狱案著称,明成祖即位时,任之为监察御史,多所弹劾,贵戚震惧,当时被视为冷面寒铁,曾任浙江按察史。最后遭奸人诬陷,被捕下狱。周新在皇帝面前大声申辩,帝大怒,将其杀害。北京城隍庙所祀奉的明代大臣杨椒山,也是这类公正刚直的人物,他因敢于与奸相严蒿作斗争而被捕入狱,迫害致死。
  5、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福建古田县城隍庙所祀奉的是唐开元年间第一个“编户立县”的清官刘疆,特为政清廉,决不安置亲属当官,“亲属决不食禄”,真是难得可贵。他晚年退居乡里,死后古田人便在他的故居旧址上建庙,以示纪念。
  总之,城隍文化对教育、鼓舞,激励人民打击荡涤社会邪恶,对两个文明的建设具有借鉴和促进作用。
  二、城隍文化是一种社会慈善文化
  城隍文化是一种善文化,慈教育,引导人们有一颗慈善之心,不可有憎、有恨、有慎等各种坏的思想 。否则将受到报应。等等。
  1、救病扶伤。姑且不说各种传说,这种事我们无法作解释的,我先说一下,毕人吴居士的亲身经历,小时因多灾多病,由于贫困,被置放于城隍庙中,数日之后。各种疾病痊愈。虽有些神乎其乎,但是一种善知识 ,善文化,用道家来解释叫“善缘”。
  2、通过信仰门徒的各种关系成立种类的基金。例如:莆田的城隍庙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将其中供养的香火钱 、做生意人酬谢 给财神和许愿并布施的财物或大布施者自动布施的财物(包括衣、裤、棉被等),用于赈济无法过年的贫者(不分 男、女、老、少)等等。
  三、城隍文化是一种旅游文化
  每年一次的城隍文化节,可以带动周围各种生意,使社会、国家增加一项财政收入。特别是每个城隍庙都可以建立农贸市场,可以把旅游品地方特产等到市场销售,如上海城隍庙发展成为旅游,建立大市场。
  城隍文化信仰为旅游业服务,这是民间和旅游学两门学科的课题,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在国际友好交往中,对广大旅游者来说,他们不但要观赏了解我国的壮丽山川、民生好景,更要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悠久灿烂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尤其是厦门经济特区这个对外窗口,缺少这种文化是一种遗憾,尤其是对闽台文化和和平统一的推进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四、城隍文化是一种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的文化
  法律与道德犹如车子的两轮,两者不可分离,道德法纲、人类的道德品质、历来的约束,即善法形成过程。法律治纲的约束和强制性,可以让人们不敢越矩。
  城隍文化中即体现了这种两思想、法律与道德。例如城隍庙里的布置都是按以前衙门的形式布局的,是律法的场所,具有很严肃 性,让人有一种生畏的感觉。由于这种对神的崇敬。也就成为人们一种信仰,做事情不可以越线。因为一生中都在无形的监督着,好像时刻都有人在提醒我们,这样有无违背伦理道德,久而久之便成为我们现实中无形的道德规范。例如有些对联 是在提醒提醒我们,监督我们似的,:“有的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奉承奸邪任你乞求无益”“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需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谓无知?等等,犹如贯耳。
  后语
  一座城隍,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我们要去挖掘它,使它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的一种推助器,厦门城隍庙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还未得到很好的重视。这对文化、对历史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对两岸闽台文化的交往是一种断层,特别是城隍文化提升到了 一定的高度,做为经济特区的厦门更应该好好深思,同时也希望做为城隍友人为这文化的流失进行挽救出一份力量。